送電36小時文/鄭 江 |
36小時,不長不短,在晝夜中交替,經歲月流傳。36小時,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續(xù)寫著中化藍天人奮斗的故事,平凡而又真實 鄭江 2019年10月10日16時,天色漸暗,上虞基地里很多人已陸續(xù)準備下班,西區(qū)動力車間卻依然熱鬧非凡,小小的配電室里擠滿了人。幾個戴不同顏色安全帽、穿著不同工作服的人湊在一起,正激烈爭論著什么,“這樣不行,一定要按照既定方案執(zhí)行。”隱約聽到有人這樣說。 17時,隨著動力車間一次合閘送電成功,配電室里響起熱烈的歡呼聲,大家懸著的心終于放下,露出欣慰的笑容。從最后一段電纜對接完成,到配電柜等電力設備調試完成,從新老電力系統對接完成,到最后送電成功,整整過了36小時。 36小時,不長不短,卻凝聚了項目部、維保中心、生產技術部、施工單位等80余人近1年的心血。從項目獲批,到設計、招標采購、施工、調試、制定送電方案,再到最終送電成功,背后是不為人知的艱辛和努力。 2019年,隨著下沙基地的生產裝置整體搬遷至上虞基地,以及公司多個技改項目實施,公司總供電容量需達到9900kVA,現有5200kVA供電容量已無法滿足使用需求,需增設一路20kV專線,同時原有的20kV專線需改造為保安線路。 整個化工園區(qū)的供電都是由園區(qū)電力局提供,近30臺電力設備、7000米電纜以及無數配件,串聯起了廠區(qū)的電力系統。廠區(qū)送電的前置條件是必須從園區(qū)“宏揚開閉所”引入一路20kV作為主供電源,而這必須經過電力局審批通過。 項目雖小,建設流程卻一樣不少,圖紙會審、方案編制、現場施工、材料報驗、驗收、調試、三查四定缺一不可。電力工程師們一遍遍審查設計圖紙,仔細核對每一條線路每一臺設備,不斷反饋設計修改意見,最終圖紙審查一次通過。在會同施工單位多次前往電力局溝通、協調后,最終確定了廠區(qū)送電時間。 送電完成后,維保中心人員組織巡檢 電氣工程師們這樣形容送電工作:“一臺臺配電柜、變壓器構成了一個大心臟,一條條電纜就猶如一條條血管,源源不斷地向浙化科的各個器官輸送血液,確保公司穩(wěn)定、健康運行,而我們就是心血管醫(yī)生,診斷心血管是否有異常情況,偶爾牽線搭橋。”在項目建設過程中,電氣工程師們一起深入現場,像醫(yī)生一樣仔細檢查,小到一個卡件,大到一臺變壓器,力求確保每臺電力設備都符合設計要求,每件原材料都符合質量要求。 送電前必須先將新老電力系統進行對接,而這意味著會全廠停電。對于一家生產型企業(yè)來說,停電不僅會因生產停頓造成損失,還有可能引發(fā)其它不確定性問題。所以,對接方案必須周全再周全。 為確保新老電力系統順利對接,公司成立了專項指揮小組,小組人員職責分工明確,隨時待命:提前準備250kVA發(fā)電機、施工配電箱、母線槽加工機械等電力機具;作業(yè)前進行風險因素分析,制定詳細有效的應對措施;施工過程中嚴格執(zhí)行停送電作業(yè)票、掛牽上鎖以及上虞基地“保命條款”。 小伙伴們穿梭于一個個辦公室之間,搭設臨時用電,確保用電安全;奔波在各個車間,為檢維修提供臨時用電接駁點。送電成功后,他們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巡檢工作當中,檢查每一臺配電柜、每一路管線……萬全的準備,讓上虞基地在36小時內實現了安全送電。 36小時,不長不短,在晝夜中交替,經歲月流傳。36小時,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續(xù)寫著中化藍天人奮斗的故事,平凡而又真實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