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嵊山島的藍海邊文/應紅楓 |
旅游業(yè)創(chuàng)收的持續(xù)增長,鋪開了一幅嵊泗海島居民“離島·微城·慢生活”的精致畫卷 應紅楓 我在舟山群島上土生土長,幾乎踏遍那些大小島嶼,但還是第一次專程到嵊泗列島旅游。 我站在嵊山島民宿客棧的屋檐下,恰巧遇上一場陣雨。透過雨簾,努力傾聽沙灘上的層層細浪。浪聲淺淺,從漁家客棧墻頭上晾曬的漁網(wǎng)中過濾出來,若有似無。雨滴打在客棧的頂棚和檐瓦上,清脆的聲音為這幅水墨畫卷般的雨中漁村,配上了絕妙的畫外音。 雨中的嵊山島,別有一番讓人回味的意蘊。從海灣到山腰,層層疊疊,石屋、石路、石景與碧海相映成趣。遠眺,層層疊疊的石屋儼然一座海上“布達拉宮”。俯瞰漁村,已全然沒有過去破舊灰暗的顏色。要知道,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照片里,有漁民甚至還居住在油毛氈搭建的棚屋里。 最近幾年,隨著海洋漁業(yè)資源的衰退和國家休漁養(yǎng)洋政策的推行,很多漁民“棄漁上岸”,換種方式來“吃海”。有的開展近海養(yǎng)殖,有的開發(fā)海島旅游漁業(yè)觀光,還有的開起了漁家風情民宿客棧,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。今天的漁村,民居大多是嶄新的兩層小樓,錯落有致地排列在這座小島臨海的山坡上。 雨歇,到當?shù)匾患翌H有名氣的“慢生活”海鮮大排檔用餐。這個海鮮大排檔剛好在嵊山漁港正對面,風景絕佳。坐在漁港邊觀海景、聽波濤、品海鮮,好不愜意。嵊山漁港是著名的大嵊漁場捕撈船的主要集散港,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無可替代的港域條件而聞名于世。每到魚汛攏洋季節(jié),嵊山漁港千帆云集,汽笛悠揚,蔚為壯觀。今天,雖然很多漁民棄漁經(jīng)商,但嵊山漁港的魅力依舊不減當年,停泊的漁船點綴在悠揚的浪聲里,依然是漁港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線。 “慢生活”海鮮大排檔女主人姓葛,是一位非常健談的大嫂,精致的面容讓人根本無法把她和漁嫂聯(lián)系起來。當她知道我們是從后頭灣村游玩回來時,立刻打開了她的話匣子。她說她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搬遷出來的正宗后頭灣人,至今剛好三十年。后頭灣村的那些故事,她都如數(shù)家珍。 據(jù)葛大嫂說,后頭灣村在鼎盛時期有幾百戶人家,但交通不便,信息閉塞,生活設施簡陋,特別是孩子們讀書成了大問題,于是很多家庭不惜斥巨資去嵊山鎮(zhèn)買房子,搬出來居住,以致當時鎮(zhèn)上的房價猛漲,直逼舟山市區(qū)乃至寧波等城市的房價。但是為了孩子,為了生計,一戶戶村民還是咬牙都搬了出來,后頭灣村漸漸冷清起來,到如今成為一座被藤蔓覆蓋的“綠野仙蹤”。 后頭灣村雖然地處偏僻,但是山清水秀,村民都頭腦靈活,非常聰明。葛大嫂說,很多村民的孩子都考上大學,離開小漁村在外面發(fā)展,后一輩年輕人里幾乎沒有人從事捕魚業(yè),不必再在風浪里討生活,有了更好的前程。葛大嫂自己的女兒也已經(jīng)在上海工作。她和丈夫通過這些年的積累,不但在嵊山鎮(zhèn)上站穩(wěn)腳跟,而且在上海和舟山都買了房子。每到旅游旺季,他們就在嵊山漁港做餐飲生意,空閑時就離島,享受悠閑而愜意的慢生活。 過去的海島窮漁村,如今在全域旅游的布局下,從“一處美”邁向“一片美”,一躍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(qū)。旅游業(yè)創(chuàng)收的持續(xù)增長,鋪開 了一幅嵊泗海島居民“離島·微城·慢生活”的精致畫卷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