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眼間,我已從中化退休十多年了,關于這份事業(yè)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流逝更顯彌足珍貴。值此集團六十周年司慶的重要時刻,歸憶拾零,且當一位平凡的“老中化”獻給不平凡的中化集團的生日心意吧。
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我剛從翻譯室調入“化肥處”(現(xiàn)中化化肥前身)時,它給我的第一印象就一個字——忙。那是二里溝進口大樓二層靠北的一間大屋子,里面擠滿了辦公桌,只有一臺老式的英文打字機,到處堆著卷宗和文件。當時正值盛夏,大家人手一條毛巾,一邊擦汗一邊工作,依舊汗流浹背,有些怕熱的男同志索性脫去襯衫,穿件背心“赤膊上陣”。噼里啪啦的打字聲混雜著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和通話時的喊叫聲,充斥著每一寸空間,好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。
那時候,我國經(jīng)濟已進入轉型期,但國家對農業(yè)的重視始終如一。正所謂“工業(yè)靠石油、農業(yè)靠化肥”,然而國產化肥無論數(shù)量還是質量都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,必須通過進口填補國內巨大的供需缺口?;侍幘统袚@個重任,每位職工都肩負巨大的責任感與使命感——無論對內對外,我們代表的是國家,而這絕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口號。
一次,我們去羅馬尼亞洽購化肥,在當時的國際環(huán)境下,這些對外貿易業(yè)務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。那時中國對羅貿易每年都出現(xiàn)順差,從“中羅友好大局”出發(fā),就需要通過采購羅馬尼亞的化肥來平衡兩國的貿易。這意味著,我們除了與羅方斡旋,為公司和國內客戶爭取到最理想的價格和數(shù)量,并調解產品投訴問題外,還必須照顧到羅方的利益,其中的難度不言而喻。經(jīng)過我們細致的工作,以及馬拉松式的討價還價,最終有了皆大歡喜的結果。
有一年春天,陜西省部分地區(qū)遭災,當?shù)卣o急求援,請中化調撥2萬噸優(yōu)質進口化肥。當時像這樣的計劃外調撥,審批流程多、運輸難度大,但我們想盡一切辦法,排除困難,火速將這批物資發(fā)放到受災農民手中。半年后,陜西傳來了豐收的喜訊。當?shù)厝嗣裆钌畋恢谢靖叨鹊呢熑涡母袆?,專門派代表來京為公司送來了“支農楷模”的錦旗。這么多年過去了,盡管當時的細節(jié)已經(jīng)淡去,但我仍清晰記得,農民代表緊握住我的雙手,那么使勁地握著、搖晃著,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——這份真誠和感激,讓人動容。
隨著市場化、專業(yè)化不斷增強,公司正經(jīng)歷著迅速而深遠的變化,不斷煥發(fā)新的活力。而對于我來說,中化永遠是最親切的。我總是一次次在新聞和周圍人的言談中聽到這個熟悉的名字:中化連續(xù)入圍世界500強、中化又成功完成某海外并購項目……第三次創(chuàng)業(yè)的號角正引領著中化不斷向更宏偉美好的前景邁進,我堅信,中化的明天更加值得我們期待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