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化上海 張曄
十一月份上海舉辦國際涂料展時,好幾撥客戶前來拜訪,一時有些應(yīng)接不暇。雖然客戶接待工作很繁瑣、不容易,但是對那些長年累月與我們打交道的國外大客戶,每一次我們都要爭取讓他們看到中國的新面貌,每一次都能體驗到中國的燦爛文化。
作為一名商人,客戶能來是求之不得的。除了談判桌上的兵來將擋、唇槍舌劍,我們也努力把他們的滬上行程安排得豐富多彩,讓他們在工作之余能夠體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。多次接觸后我發(fā)現(xiàn),他們并不僅僅滿足于吃吃中國菜,看看中國的雜技,而是對中國文化充滿了好奇和渴求,中國幾千年的古老文化深深吸引著他們。
哈密德先生已經(jīng)是第二次來上海。三年前他來到這座城市,看到了美麗的黃浦江、璀璨的明珠塔、繁華的南京路、玲瓏的城隍廟。絲綢、印章、瓷器、字畫都激發(fā)著他的好奇。這次他特地帶上兒女一同來探尋中國文化的奇妙。
哈密德先生對宗教有多年的研究,對于中國的佛教也興致盎然,所以非常想看一看中國的寺廟,另外也希望能近距離地解讀中國古老的建筑。因此我想到了蘇州。那里的吳越文化塑造了精致的園林,寒山寺那古老的鐘聲似乎總是伴隨著張繼的詩句在耳邊回響。但是如何把這些文化準(zhǔn)確傳遞給外國朋友似乎成了莫大的挑戰(zhàn)。
于是,我和徒弟趕緊“補課”,收集了大量的資料翻譯成英文速記在腦子里。晚上躺在床上,我忽然覺得很慚愧。或許上海的每個人對于蘇州都有太多的印象,但同時對這些文化可能也只留下些散碎的記憶,真要把這些內(nèi)容娓娓道來時腦中卻一片空白。很多時候我們對于自身的文化只是一知半解,甚至是徹底遺忘。通過這次“補課”,讓我對中國文化的細(xì)膩和博大有了深切的體會。
第二天,我引領(lǐng)外國朋友漫步在蘇州拙政園的亭臺樓榭中,穿梭在獅子林的假山石林里,探訪在寒山寺的香火繚繞間。從蘇州的園林布局講到中國的建筑風(fēng)格,從梅蘭竹菊的氣質(zhì)講到國人的行為準(zhǔn)則,從廳堂的家具陳列講到中國的書法字畫,從中國的寺廟結(jié)構(gòu)講到佛教的發(fā)展起源,從道家的天人合一講到佛教的慈悲為懷……。我想那短短的一天一定給哈密德一家留下了難忘的印象,因為我也同樣難忘。當(dāng)重新咀嚼那些文化的片段,我覺得它是那樣親切,又是那樣生動,一種無比的自豪感油然而生。
余秋雨曾說過:一個國家和民族要被他人認(rèn)可,只能依靠文化,金錢是無用的。我們這些商人,工作的外延最能觸及到不同的民族、不同的文化。很多時候,我們應(yīng)當(dāng)成為一個文化使者,傳遞的不僅僅是商品。我們給客戶留下的每一個印象都代表著中化,更代表著中國。如果客戶能與你產(chǎn)生共同的文化共鳴,那么這份默契、這份友情,真的能穿越千山萬水。
明年是奧運年,真心希望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,喜愛中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