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中化集團總會計師 楊林
位于凱晨大堂的公司展廳,記錄了中化自成立以來跌宕起伏的發(fā)展成長道路。每次陪同客人參觀這里之后,我都會驚異于一個問題:70年的時光對于一個人來說,已是從生到老的一生,而中化歷經70年風霜雨雪,仍如同少年一般生機勃勃,他不斷探索、尋找著新的出發(fā)點。
在近一個世紀的歷史變遷、滄海桑田中,有多少企業(yè)興起、興盛,又無聲無息的消失在歷史長河中,中化卻一次次走出困局危機,實現蛻變。究竟是什么力量,推動著中化歷經70年歲月滄桑卻依然青春年少,讓他不失成熟持重,卻總能及時調整航向,抓住機遇、獲得重生?
看著公司展廳中陳列的歷史人物照片,我能感受到一種精神,那是一種將個人發(fā)展、公司興盛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奮斗精神;是一代代人無論在順境、還是在困難中都堅強執(zhí)著,始終保持謙虛開放心態(tài),不斷從挫折中汲取經驗教訓,不斷調整以適應世界變化、永不停止追尋腳步的追夢精神。或許,這一代代中化人積淀傳承下來的文化基因,便是公司始終保持著青春活力的秘密。
1950年3月10日,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個年頭,解放戰(zhàn)爭的硝煙還未散盡,中化公司誕生在天津大理道一棟精致的小洋樓里。一群富有理想、朝氣蓬勃的年輕知識分子在老革命家盧緒章先生的帶領下,沖破西方國家對華封鎖,為新中國建設進口重要戰(zhàn)略物資,他們是新中國第一批從事對外經濟交往的人。那是計劃經濟的時代,第一代中化人學習蘇聯(lián)模式,按照全國統(tǒng)一的國民經濟計劃執(zhí)行進出口任務,國家需要什么,就按計劃進口什么;國家需要外匯,就按計劃出口換取外匯。他們進口了新中國第一船橡膠、第一船化肥,出口新中國第一船大慶石油……這樣的歷史在此后三十年的時間里從沒中斷,它成就了中化最初的積累,培養(yǎng)了一批批外經貿人才,也鑄造了中化人開放、向上的品格。
到上世紀八十年代,改革開放大潮改變了中國的國運,也改變了中化的命運。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,中化內部也充滿了扶搖直上、直沖云霄的豪情。那個年代,國民經濟快速增長,對外開放帶來國家進出口額大幅增加。同時,得益于外貿體制改革在一個時期內滯后于其他行業(yè)改革,中化的進出口規(guī)模開始迅速增長。至90年代初,中化已成長為中國最大的進出口公司,并成為第一批進入《財富》世界五百強的中國工商企業(yè)。
公司的快速擴張和財力的增強,加之長期從事外經貿活動培養(yǎng)出的開放視野,使公司樹立起更大的雄心,將目標定為以進出口貿易為基礎,以金融和產業(yè)為支持,矢志將公司建設成中國的外向型工貿集團。1994年,中化向國務院遞交進行綜合商社試點的請示,希望仿照日本綜合商社模式,建設以國際金融和國際投資窗口為核心、連接國際貿易平臺和國內外產業(yè),實現國際貿易“大進大出”,助力中國成為貿易大國的戰(zhàn)略目標。在這一戰(zhàn)略指引下,中化在原外經貿部的支持下合并了中國對外經貿信托投資公司,并在國內合資建立煉油廠,在海外還進行了一系列包括煉油廠、磷肥廠在內的收購,這也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較大規(guī)模的海外投資。
現在回頭看,在當時的條件下,公司并沒有做好如何管理“貿易+產業(yè)+金融”業(yè)務組合、以及海外實業(yè)投資的準備。憑著一腔熱情勇敢走出的這一步,在國際商品市場、產業(yè)進步和金融市場詭異多變的復雜條件下,很快就走到了盡頭。尤其是中國對外經貿信托投資公司1998年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下,不僅自身陷入嚴重的支付危機無法自拔,且因交叉違約將中化的大部分海外公司拖入泥潭,使整個中化陷入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支付危機。為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,公司幾乎耗用了全部資源。此時,正值國家外貿體制改革,取消外貿專營權,中化兩大主營業(yè)務石油、化肥陸續(xù)失去外貿專營權。失去政策保護,對面臨支付危機的中化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。
面對重重打擊,中化人并沒有倒下。公司上下眾志成城,精誠團結,共度時艱。而克服危機的過程,也給公司注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不服輸、不認慫的精神氣質,為日后公司重整業(yè)務和管理、開啟市場化改革奠定了堅實的精神基礎。另一方面,公司在危機前投資的一些地產、金融資產,為之后公司市場化轉型、走上有限多元化戰(zhàn)略道路貢獻了物質基礎。
當時,失去進出口專營政策保護的中化人,不得不尋求市場化轉型的道路。公司認識到,自身的管理基礎并不具備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,與國際一流企業(yè)相比存在著巨大差距,這種差距也是公司第一次大規(guī)模向產業(yè)和復合型業(yè)務沖擊失利的內因所在。
在向死而生的信念下,面對未知的改革未來,中化人緊密地團結在一起,即使暫時降薪、部門裁撤、崗位調整也沒有讓大家沮喪氣餒,只因為我們相信,團結一致、努力奮斗一定會讓明天變得更好。隨后,公司通過啟動“管理改善工程”,建立起一套符合企業(yè)發(fā)展規(guī)律的管理體系,包括:注重信用、期貨敞口和市場波動的風險管理體系;以建立市場化競爭力為核心的預算和績效評價體系;以績效評價為基礎、“人員能上能下,能進能出,薪酬能高能低”的人力資源體系;以會計語言統(tǒng)一、資金集中管理、財務人員集中管理為代表的財務集中管理體系;為權力制衡和反舞弊而建立的內部控制體系;突出獨立性和權威性,并將審計作為新生代領軍人才培養(yǎng)平臺的審計體系。在財務仍很困難的情況下,公司花重金率先建設ERP系統(tǒng),進行管理流程化、信息化建設,將管理體系優(yōu)化的結果通過信息化手段流程化和固化下來;重組存量資產、剝離不良資產,組建資產公司專職處理不良資產,讓業(yè)務條線輕裝上陣……這些管理改善措施很快取得了明顯成效,公司建立起有序運行的管理系統(tǒng),對市場沖擊有了初步的免疫能力,企業(yè)機體不再繼續(xù)“失血”。
與此同時,公司開始注重“造血”功能的建設。一方面,重振旗鼓再次向產業(yè)化轉型發(fā)起進攻。在石油領域,為了走出石油進口業(yè)務日益萎縮的困境,公司開始投資海外上游油氣資產,構建國內終端銷售網絡,并歷時八年建設泉州煉化一體化企業(yè),在一期建設取得成功之后,又馬不停蹄地開始了乙烯項目的建設。在化工領域,收購揚農集團、重組中化藍天、并購圣奧化學,使公司在農化、氟化工和橡膠助劑領域處于領先地位;2019年,公司又通過收購魯西化工、建設連云港化工園區(qū)等舉措,闊步邁向先進材料化工領域。在農業(yè)領域,投資鹽湖股份、重組中種公司;沈陽化工研究院的重組使公司首次進入研發(fā)領域;近年來,MAP的探索和建設使農業(yè)業(yè)務跨上了全新高度;2020年,兩化農業(yè)資產完成整合,組建了先正達集團,意在成為中國農業(yè)現代化的加速器。
在另一條戰(zhàn)線上,公司充分利用資本市場融資,改善公司治理結構,助力企業(yè)快速成長。幾年間,中化國際、中化化肥陸續(xù)上市,有力推動了主業(yè)與資本市場對接;公司整合重組歷史上遺留下的地產資產,并實現在香港上市,為日后中國金茂在高端地產上異軍突起奠定了基礎。此外,為充分發(fā)揮基層干部員工變革求新的積極性,讓經營者從“眼睛看上面”轉向“目光看市場”,公司將中化國際和重組不久、名不見經傳的遠東租賃南遷至上海。這些企業(yè)在市場大潮中隨潮而起,獲得了快速成長,遠東租賃后來也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內地融資租賃公司。而當年作為公司沉重財務負擔的外貿信托,也在回歸市場的艱難過程中逐步找到自己的位置,通過在困境中積累能力,逐步脫胎成為一家市場戰(zhàn)略扎實、經營管理穩(wěn)健可靠、盈利能力不斷提升的新型專業(yè)金融機構。
自中化啟動“市場化轉型戰(zhàn)略”和“管理改善工程”以來,公司已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外貿企業(yè),徹底脫胎換骨為有限多元化的產業(yè)公司。2000年至2019年的19年間,中化的總資產從451億元增長到5,489億元,凈資產從89億元增長到1,774億元;利潤總額從8億元增長到184億元。
在進入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后,公司的增長速度出現減緩,發(fā)展質量也有所下降,中化再一次到了需要轉換思路、自我革命的歷史時刻。我們難忘2018年4月,公司全體關鍵崗位在怡生園所經歷的三天三夜研討,寧高寧董事長帶領大家再一次碰撞思想、尋找思路、凝聚共識,將“科學至上”作為公司核心價值觀。隨著討論、認識的不斷深入,中化上下愈發(fā)深刻地認識到,“科學至上”的實質,是在公司發(fā)展可能再一次面臨瓶頸之際,以審時度勢的前瞻視野,啟動新一輪戰(zhàn)略轉型,為中化輸入新的發(fā)展動能。這需要我們徹底改變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,從有限多元化走向專業(yè)化發(fā)展,從注重抓住外部機遇,走向注重發(fā)展內在核心能力建設,從而實現向科學技術驅動的創(chuàng)新型企業(yè)的戰(zhàn)略轉型。與此同時,兩化啟動籌劃戰(zhàn)略性重組,也為中化提供了重要的戰(zhàn)略轉型機遇。新的藍圖正在中化人的思考、實踐中躍然紙上。
時間進入2020年,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徹底改變了世界的面貌,也影響了中化發(fā)展的進程。隨著中央提出構建“以國內大循環(huán)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(huán)相互促進的新發(fā)展格局”,中化更需要在農業(yè)產業(yè)升級和化工材料等領域實現突破,發(fā)揮引領作用,公司上下正前所未有地認識到“科學至上”價值理念和科技創(chuàng)新戰(zhàn)略對中化未來發(fā)展的重要性。從“知”到“行”,前路何其崎嶇遙遠,但正如寧高寧董事長所說,“只要我們開始了,不怕慢;只要我們相信了,不再變;只要我們路走對了,不怕遠。”
中化集團,厚積薄發(fā)。我們永遠在路上。